600884杉杉股份2022年公司业绩分析,杉杉股份股票2023年目标价

  600884杉杉股份2022年公司业绩深度分析,杉杉股份2023年目标价

  杉杉股份(600884):双轮驱动龙头地位稳固 聚焦主业再迎发展
  类别:公司 机构: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袁健聪/吴威辰/柯迈 日期:2023-04-25
  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实现营收217.02 亿元,同比+4.84%;扣非归母净利润23.29 亿元,同比+23.53%,净利率12.40%,同比-3.73pcts,业绩符合预期;2022 年公司持续聚焦主业:人造石墨出货量蝉联第一,偏光片蝉联全球第一并提升市占率至29%,电解液业务实现出表。我们看好公司的长期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业绩符合预期,双主业实现稳定增长。2022 年公司实现营收217.02 亿元,同比+4.84%,实现归母净利润26.91 亿元,同比-19.42%,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系公司2021 年转让正极业务部分股权确认相关投资收益;扣非后净利润23.29 亿元,同比+23.53%。扣非归母同比上升主要系两方面原因:负极材料方面,下游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蓬勃发展,叠加产能顺利释放,一体化产线布局进一步强化成本优势;偏光片方面:受益于精益生产叠加原材料进口关税优惠政策、汇率波动,偏光片运营及原材料成本实现削减。公司归母净利率12.40%,同比-3.73pcts;分季度看,2022Q4 营收58.61 亿元,同比+17.51%,环比+15.63%,归母净利润4.82 亿元,同比-14.72%,环比-11.93%。Q4 净利率为8.2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66 亿元,同比-33.54%,环比-32.46%。
  利润率符合预期,费用率维持稳定。公司全年毛利率24.03%,同比-1.00pct,费用率12.18%,同比+1.41pcts。其中22Q4 公司毛利率19.73%,同比-4.39pcts,环比-6.43pcts,我们预计主要是由于负极出货结构有所变化;22Q4 费用率为9.98%,同比+5.84pcts,环比-4.34pcts,其中销售费用率1.55%,同比+3.53pcts;管理费用率2.50%,同比+1.74pcts;研发费用率4.04%,同比+0.74pct;财务费用率1.88%,同比-0.16pct。
  锂电池材料:人造石墨出货全球第一,电解液业务实现出表。公司2022 年锂电池材料业务收入91.63 亿元,同比+0.42%,毛利率22.6%,同比-4.6pcts。负极业务:公司负极材料产/销量分别为19.48 万吨/18.29 万吨,同比+91.44%/+81.06%,对应单吨收入/净利分别为4.4 万元/0.5 万元。新建产能方面,公司内蒙古包头一体化基地二期顺利释放,四川眉山基地一期石墨化产能已于2022年Q3 开始投试产,云南安宁基地一期项目计划于2023 年Q3 投试产,我们预计公司负极产能2023 年底将达到30 万吨,2024 年底将达到50 万吨,对应石墨化自供率也将进一步提升;硅基负极方面,第一、二代硅氧产品已实现批量供应,4 万吨级硅基负极产能中一期1 万吨产能预计2024 年初投试产。电解液业务方面,为落实聚焦战略,公司于2022 年12 月将全资子公司甬湶投资所持有衢州杉杉51%的股权转让,自2023 年2 月起,公司对衢州杉杉的持股比例由原来的82.25%降至31.25%
  偏光片:行业龙头地位稳固,产线持续推进。公司偏光片业务行业龙头地位企稳,市场份额大幅增长至29%,蝉联全球第一。偏光片业务收入103.30 亿元,毛利率26.71%,产/销量分别为1.272 亿平方米/1.269 亿平方米,单平收入/净利分别为81.4 元/11.0 元。新建产能方面,杉金广州其中1 条新增产线已实现量产并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另1 条新增产线已实现试生产;张家港产线已完成厂房建设,其中1 条新增产线已实现试生产;四川绵阳产线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建设中。此外,公司已于2022 年7 月完成中国台湾偏光片业务与LG 化学的收购交割。
  风险因素:偏光片市场竞争激烈导致降价;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替代风险;项目投建不及预期;产业政策产生变化。
  投资建议:锂电材料方面,公司聚焦负极材料发展,深化上游合作和一体化战略布局,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盈利能力有望保持,同时公司积极布局硅基负极等高附加值产品,海外业绩取得重大突破。偏光片业务方面,公司行业龙头地位企稳,技术成果高质转化,产线建设持续推进,技术、成本壁垒不断稳固。
  考虑到公司锂电材料和偏光片业务持续扩产,同时考虑到2023 年新能源汽车及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存在不确定性,我们调整公司2023/24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7.02/34.46 亿元(原预测为42.00/48.81 亿元),对应EPS 为1.19/1.52 元(原预测对应1.96/2.28 亿元),新增2025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39.96 亿元,对应EPS 为1.77 元。公司是负极、偏光片全球龙头企业,负极方面,参考可比公司璞泰来2023 年现价对应估值为17xPE(Wind 一致预期);偏光片方面,参考三利谱、深纺织A 等可比公司2023 年现价对应平均估值约为32xPE(Wind 一致预期),我们给予公司2023 年21xPE,对应目标价25 元,维持“买入”评级。

  杉杉股份(600884):2022年业绩不及预期 一体化布局强化负极优势
  类别:公司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雷/黄华栋/杨子伟 日期:2023-04-24
  投资事件
  1)2022 年,公司实现总收入217.02 亿元,同比增长4.84%;归母净利润26.91 亿元,同比下降19.42%;扣非归母净利润23.29 亿元,同比增长23.53%;毛利率24.03%,同比下降1.0 个百分点;归母净利率12.40%,同比下降3.7 个百分点。
  2)2022 年第四季度,公司营收58.61 亿元,同比增长17.51%,环比增长25.70%,归母净利润4.82 亿元,同比下降14.72%,环比下降11.93%;扣非归母净利润3.66 亿元,同比下降33.54%,环比下降32.46%;毛利率19.73%,环比下降6.43 个百分点;归母净利率8.23%,环比下降2.58 个百分点。
  投资要点
  产能快速释放带动负极销量同比高增,一体化、出海布局巩固龙头地位22 年公司负极实现营收80.58 亿元,同比增长94.63%,主要系出货18.29 万吨同比增长81.06%,海外持续突破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0%(高于海外行业增速),人造石墨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全球负极产量市占率达13.27%。22 年单吨净利0.50 万元/吨,同比下降15.36%,22 年负极毛利率22.13%,同步下滑6.49 个百分点,主要系石墨化外协加工价格受产能供需错配影响在 上半年显著上升,石油焦、针状焦价格波动也影响毛利率。公司规划四川20 万吨、云南30 万吨一体化基地,总规划达70 万吨,未来适时启动海外产能基地建设实现海外市场供应链本土化,强化全球龙头竞争力。
  硅基、硬碳负极市场推广提速,深化上游焦类布局保供降本1)新型负极方面,公司目前硅基产品已经在消费、动力市场实现产业化,硅氧一二代实现批量供应,宁波4 万吨硅基负极一期1 万吨产能预计2024 年初投试产,此外公司钠电用硬碳负极性能领先已送样海内外客户,国内实现吨级销售;2)供应链布局方面,公司与上游焦类供应商展开深度战略合作,积极推进低成本焦的验证替代,保供降本;3)生产工艺和设备方面,公司加快推进连续石墨化技术应用,大幅降低单吨石墨化能耗及成本,通过革新装备将形成国内首家石墨连续生产的大型工厂,有效提升设备利用率和自动化程度,降低单吨投资成本。
  逆面板景气下行偏光片盈利提升,加强中小型偏光片开发力度实现全覆盖22 年偏光片实现营收103.30 亿元,同比增长3.89%,销量12686 万㎡,同比增长11.94%,全球份额从21 年的25%大幅增长至22 年的29%,持续保持全球第一。通过工艺升级、效率提升,叠加原材料下降,在单价同比下滑7.19%下,单平盈利达10.99 元/㎡,同比增长4.03%,毛利率实现26.71%,同比增长2.12 个百分点。目前公司广州、张家港、四川三地产线建设稳步推进中,通过持续夯实大尺寸产品竞争力,加强高端中小型偏光片的开发力度实现产品全面覆盖,深化与全球领先的面板制造商京东方、华星光电、LG 显示、夏普等客户和合作关系,全球偏光片龙头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电解液业务受价格下行影响盈利下滑,非主营业务逐步完成剥离公司电解液业务出货量小幅增长,但受行业价格下滑影响,收入和单吨净利分别同步下滑19.31%和64.89%。公司持续落实聚焦战略,专注核心主业发展,持续推进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充电桩业务、储能业务、锂盐业务均已完成出售,23 年2 月完成电解液业务子公司衢州杉杉的51%股权出售交割,于23 年4 月完成光伏电站资产的出售协议签署。
  盈利预测及估值
  下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是全球负极材料和偏光片头部供应商,负极产能和石墨化率稳步提升。考虑到产业链短期去库存和负极行业竞争因素,我们下调公司23-24 年盈利预测,预计23-24 年归母净利润为27.18、36.80 亿元(23-24 年下调前分别为44.71、53.94 亿元),新增2025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44.86 亿元,对应EPS 为1.20、1.63、1.98 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PE 分别为14、10、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能车销量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新产品开拓不及预期。

文章引用数据来源知名财经网站,如东方财富网,新浪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