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005晶方科技股票投资价值分析,晶方科技能涨到100元吗
晶方科技(603005):收购VISIC布局车规氮化镓业务 打开成长空间类别:公司 机构: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聪/舒迪/陈豪杰 日期:2023-03-04
本报告导读:
公司7500 万美元收购氮化镓企业VisIC 51.37%的股权,价值有望重估;手机、安防等CIS 主营业务下半年有望逐步复苏,业绩将触底反弹。
投资要点:
维持增持” 评级,上调目标价38.07 元。公司手机、安防等CIS 逐步回暖,汽车CIS 加速渗透,考虑疫情严重影响业绩,下调其2022-2024 年EPS 为0.34/0.47/0.66 元(原值为1.09/1.40/1.66 元)。考虑到车用三代半加速渗透,而VisIC 的GaN 基主驱逆变器已经测试成功,潜在空间巨大,给予其2023 年81 倍PE,上调目标价38.07 元。
7500 万美元收购氮化镓领先企业VisIC合计 51.37%股权,布局车用第三代半导体业务,公司价值有望重估。公司和晶方贰号产业基金合计7500 万美元收购VisIC 总计51.37%的股权。而23 年3 月2 日GaN Systems 以8.3 亿美元(约合57.39 亿元)高价被英飞凌收购。
VisIC 是全球领先的第三代GaN 器件设计公司,对标GaN Systems,收购金额的巨大差异,足可见其价值远被市场低估。
VisIC是全球领先的第三代GaN器件设计公司,采用基于硅基GaN工艺的D3GaN 技术,可广泛用于快充、EV 等领域。最新的氮化镓基三相原型逆变器系统通过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程序(WLTP)驾驶循环测试,为大功率氮化镓牵引逆变器铺平了道路。据公司公告,其正联合汽车级供应商Hofer powertrain 积极开发800V 三电平氮化镓逆变器平台,目标实现氮化镓技术在汽车800V 电池系统的突破。
手机、安防等需求下半年有望复苏,车载CIS 业务受益智能化加速渗透。公司作为低像素CIS 芯片封装龙头,主营业务有望加速回暖。
风险提示。消费电子需求回暖不及预期;氮化镓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晶方科技(603005):WLO供应商整合顺利 有望进一步受益于MLA车灯放量
类别:公司 机构: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彭琦 日期:2023-03-29
事件点评
据晶方3 月27 日公告,公司拟通过晶方光电向境外股东继续购买其持有的Anteryon 6.61%股权。此前,公司已通过晶方光电及其全资子公司持有Anteryon74.48%股权,本次收购后,公司共持有Anteryon 81.09%股权。公司通过本次收购强化了对WLO 业务和半导体封装技术的整合,且有望进一步受益于MLA 车灯放量带来的业绩弹性。
荷兰Anteryon 前身是飞利浦光学电子事业部,已积累30 多年相关产品研发经验,目前最大客户为荷兰ASML。Anteryon 同时拥有混合镜头、晶圆级微型光学镜头(WLO)的量产能力,主要应用于光刻机的光学镜头以及MLA 方案下的汽车迎宾灯。
我们预计Anteryon 有望在2023 年实现净利润50%的增长。自2016年宝马7 系配置天使之翼地毯迎宾灯以来,众多汽车品牌开始导入更具有成像优势的MLA(微透镜阵列)方案的个性化车灯。MLA 投影芯片采用了WLO 技术,由于生产工艺难度大,目前Anteryon 和ams OSRAM是全球少数掌握MLA 模组生产技术且量产的厂商。21 年Anteryon 净利润约1000 万元, 如果车大灯业务在Q4 开始实现收入, 我们预计Anteryon23 年净利润有望实现50%增长。
消费电子领域把握23H2 需求端复苏拐点,汽车领域量产规模持续提升。公司22 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下滑58%-65%,主要受到手机领域需求低迷的拖累,根据对公司主要客户豪威和格科微的动态追踪,我们观察到CIS 厂商22Q4 仍面临加速计提存货减值,并将在2023H1 继续去库存,我们预计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有望于23H2 迎来需求端改善。
公司在汽车领域先发优势明显,目前公司主要绑定豪威供应车内CIS 封装,新产线产能逐步爬坡,后续有望继续加大投入。
投资建议
当前,我们认为公司在手机与安防领域的低迷表现已被市场充分预期,下游需求拐点有望于23H2 出现。在汽车CIS 领域,公司主要与豪威绑定,前期技术积累有望随产能释放逐步转化为收入。颇具看点的是公司未来在WLO 业务上的机会,本次公司对Anteryon 的进一步收购,彰显了公司对WLO 业务发展的高度重视,未来MLA 车灯的放量有望带给公司较大业绩弹性。我们预判公司2022/2023/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4.5/6.2 亿元,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消费电子需求复苏缓慢,汽车电子领域技术路径变更,MLA 技术在车灯领域推广不及预期。
文章引用数据来源知名财经网站,如东方财富网,新浪财经等。